指甲是人体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其形态、颜色、光泽的变化往往能反映身体内部的潜在问题。当原本光滑透亮的指甲逐渐变厚、发黄,甚至出现分层、脱落或凹凸不平的现象时,许多人会误以为是“缺钙”或“营养不良”,却忽略了另一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——灰指甲。灰指甲并非单纯的指甲外观改变,而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慢性皮肤病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隐患。
灰指甲的典型表现是甲板增厚、颜色浑浊发黄或灰白,表面失去光泽,质地变脆易碎,严重时甲板与甲床分离甚至脱落。这种变化源于真菌在甲板下的滋生繁殖,它们以指甲中的角蛋白为营养源,破坏指甲的正常结构。真菌感染的途径多样,常见于潮湿环境、皮肤破损或免疫力低下时,比如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、共用指甲剪、美甲工具消毒不彻底,或患有手癣、足癣等真菌性疾病未及时治疗,都可能成为诱因。此外,老年人因血液循环减缓、指甲生长速度变慢,或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局部免疫力,也属于灰指甲的高发人群。
灰指甲的危害不仅限于外观改变。增厚变形的指甲会压迫周围皮肤,引发疼痛或行走困难;对于免疫力较弱者,真菌还可能侵入深层组织,引发丹毒等严重感染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灰指甲具有传染性,家庭成员间共用毛巾、拖鞋或指甲护理工具,可能造成交叉感染,形成“一人患病,全家担忧”的局面。
预防灰指甲需从日常细节入手。保持手足干燥通风,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,避免长时间浸泡手脚;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,尤其是指甲剪、拖鞋、毛巾等;做家务或接触化学物品时佩戴手套,减少指甲损伤;定期修剪指甲,但避免过度修剪导致甲沟受伤。若已出现指甲增厚发黄等症状,切勿自行用药或盲目修剪,应及时就医进行真菌检测,通过外用抗真菌药物或口服药物控制感染,必要时结合物理治疗去除病变组织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灰指甲的治疗需耐心与规范,早期干预可显著提高康复率,避免病情反复。若发现指甲颜色、质地异常,或伴有瘙痒、脱屑等皮肤症状,建议尽早就诊,通过科学手段明确病因,制定个性化方案,守护指甲健康与整体生活质量。